随着国家对乡村旅游政策支持,一时间全国各地乡镇旅游景点遍地开花。然而依葫芦画瓢缺乏特色,同质化严重,原有风貌荡然无存,乡野情趣消失殆尽。如果不加以改变,即便短时间内能吸引游客,从长远来看也好景不长。
规划是龙头,乡村变仙境
国务院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件强调发展乡村旅游需规划先行,注重地域特色,保护传统村落建筑,不搞一刀切,杜绝“形象工程”,还原乡村本来面貌。
一首孟浩然的田园诗,将乡村质朴的田园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乡村旅游之所以受到城市居民喜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风光。
以此,乡村景区规划应以自然情趣、诗化田园为灵魂,挖掘乡村文化所承载的人与自然和谐,将“天人合一”的观念物化到规划中。
保留自然和谐的乡村意境,呈现出田园聚落的居民点体系布局和农业耕地、林地、草地等自然景观体系布局,呈现河流、湖泊、湿地等乡村典型的景观要素。
细化处理上,挖掘田畴、农舍、篱笆、湿地、河塘、牛羊、水磨等众多乡村景观要素,从多维度保留传统劳作技术及人与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乡野风光,营造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保留农村符号,完善配套设施
有的人来到农村放松、休闲是为了寻找内心认定的乡村乡味。在大陆旅游的时候,余光中曾经感慨过:“大陆变了,人口多了,道路也顺了;故乡的菜、方言还保留,可是有些自然环境已经改变。”
我们发展乡村旅游,要在保留农村符号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村各项功能建设,完善道路、水电、污水垃圾处理、清洁能源、公共厕所、景区标识标牌等;将农村景观生态化,保护原生态植被,按照景观标准改造农房。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成败。
文化是旅游之魂
振兴乡村,文化同行。
著名学者钱穆说过:“中国文化是自始至终建筑在农业上面的。”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文化振兴,保护传承乡村文化。
《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即人文对天下万物教化的结果,因此,文化亦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我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姿多彩。有古树、老屋、风雨桥等自然风貌文化,也有历史传说的人物文化;有风车、蓑衣、斗笠等器物文化,也有方言、山歌、供奉菩萨、祭拜土地等信仰娱乐文化……
乡村旅游可以将那些濒临消失的乡土文化保存下来,以活态化的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形成最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标志。
以文化妆点景区,以景区弘扬文化
在乡村旅游地的打造中,成都新东冠秉承“以文化妆点景区,以景区弘扬文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先后打造了什邡箭台村、鱼江村、马祖村、红豆村、绵竹年画村等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区,受到了群众普遍欢迎和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