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临近中午,位于阆中市沙溪街道金鼓村的“阆苑农庄”里,就餐的游客排起了长队。“每天就餐的游客人数在四五百人左右。”谈起农庄近期的效益,老板董泽发很开心。
今年以来,阆中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产业扶持一批”中积极探索“旅游+扶贫”模式,把绿水青山发展成“金山银山”。如今,该市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旅游开发 助力脱贫攻坚
国庆期间,持续火爆的阆中旅游市场带热了乡村旅游业,金鼓村因其区位优势成为承接来阆游客的重要载体。一边是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一边却是88户、216名贫困群众亟待脱贫,如何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经过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成立了金鼓现代农业产业园,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金鼓现代农业产业园党总支书记鲜波说。
从2010年起,该市投入资金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招引业主,撬动民间资本2.8亿元。目前,园区已建成星级农家乐5个、乡土农家乐30多个、生态农庄3家,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成为受益者,该村贫困群众何群华便是其中之一。在“阆苑农庄”打工,她每月有2500元收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今年脱贫不成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选择一批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相对便利、生态环境优良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奔康。按照该市“旅游+扶贫”的工作思路,木兰镇利用升钟库区木兰湖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渔家乐,并带动种养业和零售业发展,100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贫困户户均增收上万元。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阆中还在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上做文章。近日,该市首家乡村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协会成立的目的,旨在加强行业管理。同时对贫困户开展旅游技能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接待能力。”该协会负责人赵先生说。
借力电商 农产品“走四方”
走进金鼓村一家农产品鲜销点,记者看到,柑橘、蜜柚等农产品包装精美,引得过往游客争相购买。
据鲜波介绍,鲜销点将群众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精心包装后以旅游产品的形式销售给游客,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提升。
“将农产品升级为旅游商品,提高附加值。”按此思路,该市对较为偏远、资源匮乏的贫困乡镇,引导贫困群众发展鸡鸭、牛羊等生态养殖,种植生姜、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编织竹扇、草鞋等传统手工制品,开发刺绣、地毯等特色工艺品,通过加工包装,以旅游商品的形式对外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在拓宽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了探索。10月8日,金垭镇中和大石村“第一书记”张明胜将从贫困群众手中代收的200枚土鸡蛋交给该市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两天内,这些土鸡蛋被装入手工编织的竹篮运往北京市场出售。“主要面向高端酒店、小区,收购价比阆中市场上的最高价还要高出1元。”张明胜说,这是该市正在打造的本地电商扶贫模式。“通过‘第一书记’代收,将农产品集中到各大电商平台和景区体验店出售。”据该生态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赵红亮介绍,目前,该市已完成今年33个拟出列村的市场调研,部分村已启动试点。
通过电商平台、邮政物流网络,把农产品推向更大的市场进行销售。按照此思路,目前,该市已成立“千佛泡菜”、“宝台白酒”、“洪山豆腐干”、“胥家桥皮蛋”、“飞凤枇杷”等农产品专销点30余个,纳入电商平台销售的农产品多达50余种。年底前,力争33个拟出列贫困村生产的农产品全部入驻电商平台。
全域规划 释放旅游“红利”
该市拥有阆中古城5A级旅游景区、天宫院4A级景区、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以及20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和26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阆中推行“旅游+扶贫”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此,该市牢固树立“大旅游”理念,以“全域旅游”带动“全面脱贫”。
同时,该市还邀请专家、学者对全市旅游资源和分布进行科学论证,高起点、高标准、全方位编制《阆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年)》和《阆中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修订完善旅游交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
“坚持以点带面发挥旅游带动效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民俗传统等因素,挖掘天宫、老观、木兰等地的旅游资源,着力开发‘阆中古城———构溪湿地’、‘阆中古城———淳风祠———天宫院’等市内旅游小环线,加快城市旅游向乡村旅游辐射,着力打造城周边30分钟乡村旅游圈,确保旅游资源紧紧围绕脱贫奔康大局。”该市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局副局长宋海全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该市还以创建嘉陵江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依托,进一步发展旅游餐饮、宾馆、饭店、农家乐以及地方工艺品、地方土特产等三产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强力推进旅游从假日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从侧重投入向激发效益转变。
阆中市还专门设立旅游扶贫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涉旅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用于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人才培养、产品开发与打造等。充分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金进入旅游市场,鼓励旅游企业向农民、农业、农村方向发展,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