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故里景区,从2006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本月初被正式授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十年磨一剑,无论是景区硬件提升,还是产品创新、管理改善乃至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走保护开发之路 建设人景相融共生的原生态景区
11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最新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授牌仪式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为朱德故里景区授牌。
朱德故里景区生态环境优美、参观内容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是“红”与“绿”完美结合、人与景相融共生的、神奇的原生态旅游景区。
景区面积52.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5.6平方公里,由朱德故居、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丁氏庄园等核心景点组成。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2005年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景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德故居”和“朱德诞生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有陈列朱德生平事迹和家史的“朱家祠堂”等,价值极高,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景区开发利用过程中,仪陇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专项保护经费投入,走保护型开发之路。在创建5A过程中,朱德故里丰富了旅游主题,在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军事体验内容,更亲近年轻游客。为提升服务质量,朱德故里景区加大了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扩建停车场、增设景点直通车、完善导览设施,并为游客增设了大量休憩设施。
为方便游客,朱德故里景区去年全面升级智慧旅游服务,新增多处WIFI点位,让游客在景区内可以免费上网,并且实现了游客通过APP软件就能全面获取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此外,多个主要景点推出了3D全景虚拟漫游体验。
依托丁氏庄园 打造中国客家文化集中展示园
坐落在仪陇马鞍琳琅山南面轿顶山下、号称“川北第一庄”的丁氏庄园,可谓该地客家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有关专家称,丁氏庄园是完整地走进现代人视野的、屈指可数的客家民居。因其保存完整,堪称川北客家民俗博物馆。
丁氏庄园,为清末民初当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四兄弟所建,占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集居住与防卫于一体。庄园由石、土、木三种建筑材料构成,一个院落连着一个院落。高高的碉楼,起着防卫的作用。白墙黑瓦显示出客家民居独特的魅力,庄园内有120道大门、70多眼窗户。
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丁氏庄园名列其中。有关部门对庄园房屋进行了维修,打造了周边园林景观和人行步道,恢复了院坝花木和护城河道,重新修建了荷花塘,办起了川东北第一家“客家民俗博物馆”。
在打造客家文化方面,仪陇在马鞍场镇东侧打造了一座客家风情园,该园位于马鞍场镇和渝巴高速的连接线上,兼具游、购、娱等功能。该风情园一期规划为6个主题体验区,即客家围屋体验区、客家会馆体验区、客家民俗(如婚嫁、餐饮等)体验区、客家商业体验区、“三乡文化”(书法、剪纸、篆刻)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建成后将成为集自然、客家、文化观光体验、居住、旅游、商务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成为中国客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园。
“旅游+”模式 带动贫困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们是白手起家,靠着景区资源和政策优势,诚信经营,一步一步干起来的。”11月20日,在朱德故里景区开办“幸福人家”农家乐的张秀蓉说起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掩不住内心的喜悦。如今,她家土坯房已改造成两层小楼,农家乐配套客栈,一年收入近10万元。这仅仅是朱德故里景区带动农户致富的一个缩影。
朱德故里景区通过精准扶贫带动村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景区与群众“扶持帮扶”发展、与农民“股权获利”发展以及“景村一体”发展新模式,引导景区村民围绕旅游找出路,形成了共融共享、共建共生、共抓共管的发展格局。
朱德故居管理局局长龙腾飞告诉记者,景区坚持发展与扶贫产业培育相结合,通过“旅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组建“民宿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吸纳294户贫困户入社,每户通过土地出租、资产入股、保底分红、就业挣酬、效益分成实现年收入2.5万元以上。结合景区绿化补植,在旅游通道沿线栽植枇杷、柑桔等水果,实现以地生财。景区共栽植水果1500多亩,年产15万余公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达300余元。通过培育扶贫产业,做到建设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此外,景区坚持群众就业创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着力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务求精准扶贫。
数据显示,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2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2.7倍、29.5倍;核心景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12051元,是2006年的6.6倍,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10年来,朱德故里景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景区群众脱贫1.1万户、3.34万人,带动全县4.3万户、15.1万人脱贫。